近日,某網站公布一則數據,市內30%的道路擁堵來源于車輛尋找車位,“停車難”已經成為大部分城市的通病,在這種情況下,“智慧停車”既是物聯網必不可少的垂直領域,也成了未來城市交通建設急需的重要環節。
那么很多朋友一定想問,什么是智慧停車?
智慧停車就是把GI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GPS定位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等高端技術一起應用在停車位的管理、導航、預定、采集和查詢服務,在停車位資源上體現的是導航、實時更新、預定和查詢服務模式一體化,通過把城市中線下車位信息整理融合到一起,來打破信息傳輸的障礙,讓停車利潤和停車位資源利用率都實現最大化,也讓車主們停車變得越來越便捷。
首先從背景上來看
從2014年開始,智慧停車逐漸逐漸興起,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扶持,同時也有國內外資本參與進來,有數百家企業加入智慧停車領域。
從格局層面分析
行業內企業目前分為三類。
1、市政交通管理部門:眾所周知,公共停車場資源、道路邊停車位歸市政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他們有政府背景,資金、資源、政策等方面的實力相比較行業內其他企業更得天獨厚。但是因為公共停車場和路邊停車位幾乎是人工管理,基本沒有智能化,而且位置分散凌亂,很難做到統一管理。
2、互聯網企業:智慧停車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企業憑著他們的業內優勢也加入了智慧停車的大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騰訊地圖、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借助導航模式打入智慧停車,與各個停車場合作,線上顯示其所在地,從而達到推廣作用。而支付寶、微信等移動支付端則同樣利用他們的平臺資源拓展各個停車場,從而達到不用現金支付的目的。除了這些知名企業之外,也有一些研究停車系統的企業加入了進來,并且大多數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3、停車設備生產商:因為在停車領域積累了很多年,停車設備生產商在停車市場和客戶等資源方面有很大的優勢。他們由原本只提供單一的停車管理硬件設施,搖身一變成為全套停車服務供應商,包含了智能信息平臺、智能停車設施、線上停車APP等一體化管理模式,既給車主提供線上停車位資源安排,也給停車場提供停車運營管理系統和設施。
其中最貼近我們生活的還是第三類——停車設備生產商。他們也是最有活力的,通過不斷研發新的智能技術使停車變得越來越方便,這一點在用戶的感官體現上尤其重要。深圳力侍技術董事長總經理許水洪就曾在會議上提出過“要讓用戶無感”??紤]智慧停車就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怎么樣減少用戶的時間,二是怎么樣低成本的增加空間。做幾十個解決方案或是各種角度來做,其實都是圍繞這兩個問題來進行的。停車本質上就是一個盒子,建一個盒子沒有任何的難度,建好后再把盒子搬到格子里統一存放好。所以大部分廠商更多的是把停車工作弄得像建筑公司一樣,只是一味的去做一個個盒子,然后堆積成格,卻根本沒有考慮到用戶在停車過程中的感受。然而智慧停車的出現就是為了讓用戶停車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對于停車設備生產商而言,只有讓用戶的停車過程體驗趨于“無感”,才能更好的將自己公司的產品應用于整個停車市場。
說到停車用戶體驗,浙江大學理論物理博士符建則是最為推崇AGV技術,他認為AGV在智慧停車領域的應用提供最大的好處是對于停車人體驗的提升,真正可以實現零等待。說到這里,也許有讀者朋友不太了解,AGV中文名是自動導引運輸車,類似輪式移動機器人。它具有移動載物和安全保護的功能,擁有光學、電磁等自動導引系統,可以按照設定好的路線移動、行駛。
符建教授曾在會議上提出,可以通過構建智能大數據環的方式,實現機器學習的智能調度以及對車流大數據進行分析。在整個過程中,調度系統可以實現超過100臺AGV同時調度。他還做了計算機全仿真模型,可以實現最優的設計。這是未來的停車方案,不需要大的機器人,只需要四個機器人分別在汽車四個輪子的底部固定好,就能實現車輛的搬運,目前已經研發出這一技術,可以對停車場進行智能化,無人化的改造,成本更低、適用范圍更廣,維護更簡單、可靠性更高、安全性更高,這個技術要求非常高的車輛定位以及導盲,需要機器人實現完全的可控、協同運動。
智慧停車的機遇與考驗
現在的中國,汽車數量和車位數量的比值嚴重不平衡,特別在一二線城市,停車相當困難,可以說是一“位”難求,在這種迫切的市場需求下,智慧停車行業內的相關企業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使用物聯網的操作方式也能夠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想要成功實施,也會遇到很大的考驗。
需要學習并適應智慧停車新模式。汽車已經存在了很多年,絕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傳統的停車模式,現在貿然改變,肯定需要一個接受新事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改變用戶的思想觀念,學習智慧停車的使用方法。
成本和收益存在問題。給多家停車場同時進行智慧停車的服務、提供相關設施、進行改造,是一份長期的工作,而且前期花費的資金巨大,本身就給入行企業設置了高門檻,讓很多想參與的企業望而卻步。